|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株洲历史

株洲历史

关键词:株洲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株洲城市在线
  • 电 话:13973303100
  • 网 址:http://www.zhuzhou.ccoo.cn
  • 感谢 youyo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64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株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所辖醴陵、攸县、茶陵等县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市辖炎陵县鹿原陂,古书记载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的炎帝神农氏(始建于宋的炎帝陵现已修复)。古书载,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作;普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相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弦木为弧,刻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炎帝的这六大功绩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最早文明,从而结束了远古人类依赖兽肉野果为生的历史,使古老的先民迈进了农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传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炎陵县,不幸误食断肠草,中毒身亡。炎帝殁后“葬茶乡之尾”,即今株洲炎陵县塘田乡鹿原陂(又称炎陵山)。这位功德无量的民族始祖,得到后人千秋万代的敬仰。修葺一新的炎帝陵殿,巍峨雄伟,金碧辉煌,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凭吊先尊。有据可考的是,1987年8月,省、市考古工作者在株圳县漂沙井乡黄霞垅磨山,发现一处大型的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压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前几年,省考古专家在炎陵县炎帝陵附近的东风乡,也挖掘出一批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出土文物中有许多白陶和部分彩陶。此外,还在株洲地区零星发现一些旧石器时期的遗物。这些充分说明,远古时期株圳地区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株洲是人类永远的财富——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1998年末总人口367.8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21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36%;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1983年株洲市株洲县漂沙井磨山发现6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压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址。近代,190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都曾震撼中华大地。李立三、左权、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时轮等近、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就诞生在这块热土上。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管辖的醴陵市。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人力资源方面,株洲农村有劳动力148万人,其中124万人可以从农业分离出来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城市有职工40多万人,其中各类科技人员近10万人,占湖南科技队伍总数的四分之一。旅游资源更是令人向往,株洲市重点风景名胜区共有4处,其中国家级的有炎陵县炎帝陵1处,省级的有炎陵县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株洲县大京风景区、茶陵县云阳山森林公园。炎帝陵气势恢宏,桃源洞景色更是绮丽诱人,富有原始风光气势。随着中华炎帝基金会的成立,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此寻根祭祖,旅游观光,进而为投资开展经贸合作牵线搭桥。



    株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株洲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南靠广东,北依长江,东眺上海、江浙,西连巴蜀、云贵,有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之誉。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320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和国家将要建设的上瑞高速公路交汇于市区。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千吨级船舶顺湘江而行可直抵长江沿岸城市。黄花机场距市区不过6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株洲实现了由一个县属小镇向一座工业新城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株洲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安市、企业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市策,实施“开放强市”战略,发扬“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株洲精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空前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条战线取得辉煌成就。据统计,株洲市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经济总量超过改革开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199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9.49亿元。近几年来,株洲市获得了“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绿化城市”、“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测算,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会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进入全国第二类城市之列。株洲市在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株洲几乎没有工业。“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相继安排了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等13个重点项目在株洲兴建。这批重点项目的引进布点,不仅构架了工业新城,而且逐步带动了株洲地方工业、劳服企业、乡镇企业和区街工业的发展,从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电力、煤炭、轻工、纺织、电子、塑料、皮革、服装、制药等多业发展的工业格局。现在,全市乡以上企业已达1800余个,其中大、中型企业62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9.17亿元,比1949年增加约47万倍。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01亿元,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综合实力主要因为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跃居到第26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株洲国有经济、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例比重,以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低的情况,株洲率先实施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一批支撑株洲工业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又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被新闻界誉为“株洲现象”。特别是自199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以来,通过实施“三改一加强”、“抓大放小”和资本营运等措施,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有资产的战略性改组工作均迈出重大步伐。通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计建立股份制企业1139家(其中注册股份有限公司16家),注册资本20亿元,吸收增量资本28亿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庆云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电厂)的股票先后上市交易。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承包、租赁、分块搞活等多种改制形式对资产进行重组,先后组建了南方摩托集团、国光瓷业集团、湘大实业集团等“三大集团”,千金药业、火炬火花塞也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铁路运输机械为依托的“三大产业群体”逐步形成,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业在改革中成为市场的主体并逐渐走出困境。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确保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兼并破产等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社保、财政、企业、社会四个方面筹集资金,保证了离退休职工退休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及时发放。采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服务队(站)和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就业门路等措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8%。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